王守仁四句教
1、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2、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四诀。有善有恶意之动。无善无恶心之休。知善知恶是良知。为善去恶是格物
3、无善无恶心之体,
4、第二句,是人的原本的思维,思想,二元的认知判断。
5、第一句,是开悟的体悟,心之本体。
6、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7、这四句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(王守仁)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。
8、第四句,是修行的目标和方向。
9、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,他明确指出:心的本体晶莹纯洁、无善无恶;但意念一经产生,善恶也随之而来;能区分何为善、何为恶这种能力,就是孟子所说的“良知”;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——格物,在这里就是“为善去恶”。真是画龙点睛,简易直接,不偏有,不着空,直趋中道。
10、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11、四句教全文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”。
12、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
13、第三句,是心体对于世间的观照,心体生出来的智慧和能力,良知良能。
14、有善有恶意之动,
15、对“四句教”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,成为阳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。“有积极的张扬者如王龙溪,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绂,有否认者如刘宗周、黄宗羲师徒,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、颜元、张烈之流。”
16、阳明心学不是简单地强调人的主观意识,而是强调人与外部世界的三体关系,即本体、主体、客体。本体即人之初心,主体即人之身体,客体即外部客观事物,这三体的相互作用关系,是我对客观世界万物改造的符合“心即理”天道的实践关系,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。
17、这四句教共28个字,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表述,也是阳明心学的纲领性学习口诀。
18、《王阳明四句教》
19、一般认为自首句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可窥见王的学说受佛家影响深刻。
20、知善知恶是良知,
21、良知是心之本体,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,是天理,在未发之中,是无善无恶的,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,它是“未发之中”,不可以善恶分,故无善无恶;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,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,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,善恶的差别,他可以说是“已发”,事物就有中和不中,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,中者善,不中者恶;良知虽然无善无恶,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,这是知的本体;一切学问,修养归结到一点,就是要为善去恶,即以良知为标准,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。